在湖北省紅安縣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中,有一件十分珍貴的革命文物,它就是董必武同志為紅安興建的博物館題寫的館名“紅安縣革命博物館”。睹物思人,它傾注著我們敬愛的董老對家鄉(xiāng)紅安人民的無限深情,對家鄉(xiāng)文化事業(yè)的無比關懷。
紅安興建博物館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。那年,國家文物局統(tǒng)一部署在全國進行文物普查,紅安縣委、縣政府非常重視這項工作,責成縣文教科在文化教育戰(zhàn)線統(tǒng)一抽調(diào)合適人員,組成縣文物普查專班,實行分片、分區(qū)逐一普查,廣泛征集文物,特別是紅安獨具特色的革命文物。文物普查后,成果豐碩,收集到近萬件革命文物??h文化館對文物進行登記、鑒定,挑選出一批最為珍貴的文物,舉辦了一個“革命文物普查成果展覽”。
展覽就在董老故居旁的縣文化館一間辦公室內(nèi),由于房子窄小,加之展出條件所限,只能因陋就簡,說是展覽,倒不如說是幾千件文物的堆集。恰逢這一年董老二次回鄉(xiāng),這次董老是隨湖北省農(nóng)業(yè)檢查團到紅安檢查工作時回來的。董老對家鄉(xiāng)的各項工作都傾注了莫大的心血,他一到家鄉(xiāng),就馬不停蹄地察看了馬鞍山水庫工地,察看了八里塆區(qū)直機關用沒用上電燈,還下到集市場看合作社賣給老百姓的鹽是不是碘鹽,同時還到云臺山腳下的朱家老家看望久別的父老鄉(xiāng)親。董老的家鄉(xiāng)情,恰似春雨潤無聲。緊接著,董老觀看了縣文化館舉辦的文物展覽,董老非常興奮,他感慨地說:“內(nèi)容豐富有余,就是氣魄不足!”時任紅安縣縣委書記程鵬對董老說:“紅安的人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,我們想建一座博物館,用這些文物來宣傳,用以教育下一代。”
1958年,錁子山下的烈士祠峻工,博物館選址于烈士祠東側,于1959年開始建設,1962年博物館建成并舉辦了展覽。1962年,董老第三次回鄉(xiāng),時任紅安縣縣長的馬友才邀請董老為新建的博物館定名和題寫?zhàn)^名。一個星期后,董老親定并手書的“紅安縣革命博物館”題字和“黃安早期黨組織的建立與發(fā)展”座談會紀要被一并郵寄給紅安縣委,縣委辦轉給了博物館收藏。董老題寫的“紅安縣革命博物館”題字是用長68厘米、寬29厘米的生宣紙制作而成,是毛筆手書,仿宋正楷,字體莊重,渾厚古樸。